人類獲得信息其主要目的是獲得知識,提高人類本身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體現。因此,具有知識含量的信息量是正效應值增量。同時,信息產品也具有教育娛樂、逍遺和調劑精神的大眾化分享功能,這一功能的再現可使信息產業產品具有商品的特性而在市場中廣為交換和流通,復制性又使它流通更為廣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商家也會在利益驅動下利用信息這一特殊商品在加工過程中制黃、泛黃污染信息資源,進行商業犯罪活動。這種加工的信息量具有負效應值。
信息的知識含量體現信息的價值,而信息在共享中的使用價值又是信息價值的具體表現。但信息產品又有別于一般物質產品,知識含量高的產品并不一定具有使用價值的廣泛性,它只能為少量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所使用。如果從商品角度看,它的交換和使用價值都很低,但它知識含量的價值卻很高,從人類發展生產力廣義角度講,它將為人類社會本身創造高價值,它使用價值最高,而對廣大的個體人的使用價值卻很低。反之,對娛樂功能的信息產品,從個體使用廣泛角度看,它反而具有很高的商品價值,但對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卻并無多大的價值。這種知識價值高含量與作為商品使用價值低的背離是知識信息產品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價值的轉移和實現只有在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才得以體現就好比將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留給了后代。
如果從價值的角度而不是從存貯的角度界定信息量,那以信息中知識的含量去定義則更為恰當。我們說信息的價值量也不是指信息商品所實現的交換價值量,而是指使人獲得知識提高生產者素質的知識信息含量。信息商品與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商品固有屬性,生產是為了交換,在交換中才體現它的商品價值。
按仙農信息論的思想,接收信息的人,消除的不確定性的度量就是所獲得的信息量,從此種意義上理解,接受信息者從信息中獲得的知識量就是消除能力不確定性的度量。以此定義信息量與仙農信息論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信息的知識含量是客觀存在的度量 ,而從信息中獲得知識的量卻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是人信息加工能力的差異。為了提高人們加工知識信息的能力,傳授知識的教育就是人獲得這種能力的主要訓練方式。實踐當然也是一種自我訓練提高的方式,然而作為整個人類生產力提高的方式則主要是采用教育。科教興國、教育為本的口號從知識信息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分析是完全有道理的。由于知識信息量的獲取因人的素質而存在差異,因此從同一信息源獲取的知識信息量的界定具有模糊性。文章由http://www.fengdejixie.cn/首發于機械社區,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