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推動板塊升級 政策利好航天航空和環保 航天航空和環保裝備將存在巨大機會。對于航天軍工板塊來說,由于“十二五”期間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將進入密集期,國家也提出重點發展以干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尤其把航空發動機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相信隨著產業政策在年底將集中出臺,該板塊一定會走強于大盤;對于環保裝備板塊,其重要地位更是眾所周知,國家已明確指出節能環保將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近期對其利好政策也不斷出臺,其后市表現值得期待。
節能環保產業迎來爆發期 “從今年融資企業細分領域來看,清潔能源行業投資已經從過去風能、太陽能為主,轉為以污染監測與治理領域為主。”合眾資本管理合伙人曹越在12月15日舉行的2011第四屆中國清潔技術產業投融資峰會上說。
正如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會上所講,據預測,“十二五”時期,節能環保產業的比重或者產值可能大于固定資產投資。
吳舜澤透露,“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優先發展環境治理設施的社會化和專業化運營,重點發展綜合環境服務,大力推進環境咨詢,加快發展環境技術服務,逐步發展環境監測設備化等。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認為,國家“十二五”節能環保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居首,節能環保產業在產業政策和積極推動下,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行業將進入活躍期,節能環保產業有望達到3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中國成清潔能源投資第一大國 資本領域的一組數據最能說明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大發展。2009年清潔能源投資金額共有350億美元,而到2010年清潔能源投資增加到55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清潔能源投資第一大國。從全球總融資量以及總上市公司來看,清潔技術上市公司中國占的份額在50%左右。由此可見,中國清潔技術產業不僅是中國政府實現未來減排目標抓手,實現產業提升提高競爭力的手段,還吸引了國內外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融資并購上市等活動異常踴躍。
青云創投管理合伙人陳曉平說:“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清潔技術市場,50%以上光伏產品在中國,最大的風力資源基礎設施地方也在中國,在過去2、3年我們已經了解到,超過100家由國外的VC、PE投資的清潔技術公司希望把技術帶到中國來。”
北京桑德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一波說,未來環保產業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過去10年環保產業每年有15%的增長,未來還有15%或更多增長。
節能環保產業是政策驅動型行業 優秀節能技術公司往往有困惑,“為什么我的產品這么好卻賣不動”。對于節能產業叫好不叫座,很多業內人士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節能環保產業不是市場拉動,是政策推動型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往哪里走,怎么走,步伐有多快,一定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要求和節能環保目標方向相吻合。很多行業研究技術突破后可以創造需求,但是,節能環保產業的需求一定不是自己創造的,一定要靠政策和目標實現。”吳舜澤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是政策驅動型、目標拉動型的產業,具有高滲透性和帶動作用。
吳舜澤說,節能環保產業是一種特別的產業,不能和其他傳統產業等量齊觀,不能過分關注產業的經濟屬性,而應該更多關注節能環保產業對節能環保工作的支持和引領作用。另外,要通過節能環保產業本身的發展,通過它的高滲透性和高關聯性帶動傳統產業技術的改造提升,以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綠色化。
優勢資本合伙人周丹從企業競爭力角度分析:“其實,政策對節能企業的各種支持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是沒有多大改變的。”他認為:“只是整個節能環保行業發展環境好,會激發更多行業外人士進入這個行業,從某種角度上來講,當政策傾向于節能環保行業的時候,是這個行業競爭更激烈的時候。可能是商機,也可能是危機。”
防止節能環保產業投入浪費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已經進入到產業化階段,設備制造產業化、工程建設承包產業化、投資產業化、運營服務業時代逐步遞進。某些領域、行業已經出現拐點,節能環保產業的某些領域已經走到運營服務業的階段。”吳舜澤認為,環境服務業將是“十二五”期間最大的一個亮點。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北京桑德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文一波,他表示,未來環境服務設施運營效率會不斷提高。現在每個城市有不同項目、五花八門技術和設備,運營基本很難得到比較高效的管理。
“有的地方立項目,目的不是解決環境問題或者真正地節能減排,而是把國家投入的資金花掉。例如2008年以后大家一窩風上設施,有的環境設施建完就閑置,不僅造成資金浪費,還不利于節能環保產業進步。”文一波說,建議國家進一步增加投入資金,但是方式要改變,比如減排多少污染補貼多少錢,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真正達到減排目的,另一方面提高資金使用效果。
自主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所在 節能服務產業雖然有超過10年的歷史,但市場非常散,節能服務公司缺乏核心的技術。對此,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曾曉東建議,企業要加強對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問題的科學技術研究,提高利用率,減少排放,降低污染提高效率。這些研究都離不開清潔技術。
曾曉東還認為,加強自主創新是實現節能環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所在,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可以提升產業市場競爭能力,打造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的清潔生產產品、技術、工藝,培育出一大批在國際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節能環保企業和企業家。
愛德蒙羅斯柴爾德中國基金聯席董事劉曉雨分析,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節能市場發展方向將不同,“十一五”工業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是通過一些結構性調整和流程控制這些比較簡單容易達到目標的手段來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指標要求企業不得不加大研發投入和整個工藝技術投入,進一步達到國家規定的節能要求。
“簡單流程節能在一定時期內市場一定飽和。”亞洲開發銀行能源投資專家沈一揚認為,系統能量優化是未來一個重要趨勢。無論是大型石化、發電還是水泥等,系統的能量優化可以促使國有大中企業更加整體節能。
信息技術主題機會將現 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規劃范圍涵蓋原材料、裝備制造、消費品、信息產業四個領域。針對通信業,規劃具體指明了未來五年的重點技術突破方向,這將產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巨大的商業價值。預計年底前信息技術產業部分子行業政策將密集發布,相關主題性機會明顯。物聯網方面,物聯網產業“十二五”規劃即將推出;移動支付方面,移動支付業務被明確列為“十二五”時期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LED補貼方面,預計近期將出臺LED照明燈具補貼政策。北斗方面,北斗二號將于2012年覆蓋亞太區,政策扶持。云計算方面,國家發改委針對五地云計算應用示范工程的首批資金支持已得到批復,“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產業扶持力度將加大。
化工、資源存在“剛需” 對于化工行業的整體投資,應尋找下游需求穩定、自身快速增長、一體化程度高、政策向好的子行業,精選低估值高成長個股。從自上而下看,以磷礦資源為核心,油價傳導為輔。隨著《化學礦“十二五”規劃》的出臺,各省份將逐步落實對磷礦石資源整合,磷礦整合政策落地,稀缺資源品升值,產業鏈上游一體化。礦價、油價向下游傳遞,關注價格強勢傳導和成本存在拐點的板塊。而從自下而上看,則應選擇剛性需求上游,規避低迷風險。選擇下游為農業、日用消費品、醫藥的剛性需求所對應的農化等板塊,以及環保、新材料的快速增長需求對應的精細化工板塊。精細化工方面,看好下游產業升級、進口替代和盈利提升。新材料方面,看好自給率低但開始放量、技術壁壘高、發展空間大的子行業。
剛需促醫藥板塊成長 生物醫藥有望爆發 醫藥行業經歷了從2006年的低潮期邁向2010年的全面繁榮階段。醫藥行業正步入黃金十年。如果前瞻性地看未來五年的中國醫藥行業,第一,中國醫藥市場空間依然廣闊,尤其是農村人口可能成為藥品市場發展的強大潛在購買力;第二,政策將引導行業走向更高層次的創新之路,在大病種或發病率持續攀升的治療領域有豐富品種梯隊的公司,必定會走出中國的“重磅炸彈”;第三,醫藥企業、尤其是中成藥企業的類消費品化趨勢亦會更加明顯;第四,研發成本上升及周期加長,使得跨國藥企的產業重心轉移至中國,同時中國企業也將進一步嘗試走向規范市場。預計2012年醫藥行業政策將較2011年趨緩,行業整體的政策壓力將有所減小。
來年醫藥板塊將V形上升 當跨國藥企經歷新藥上市乏力和藥品專利大規模到期后,轉而不得不關注供應鏈,尋求更多的合作,以獲得更廣泛的成長,未來十年全球健康產業將是圍繞供應鏈的合作,中國逐步融入全球健康產業鏈,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我們擁有更多中國制造的同時,開始有中國創造。過去幾年中國政府致力于實現健康的“公平性”,在醫保全覆蓋方面成績顯著。隨著人口老齡化以之推動的疾病譜變化,我們認為中國健康需求潛力遠未釋放,但龐大的需求背后企業分化在所難免。醫藥行業2012年盈利增長快于2011年,醫藥板塊2011年預測市盈率26倍,考慮2012年成長,相對市場有吸引力,我們預計未來一年醫藥板塊相對過去一年呈V形走勢。
中長期可關注板塊 文化產業或騰飛 目前流動性緊張,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有可能馬上到來。不過,為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文化發展繁榮的支持服務功能,主管部門要求加強統籌協調,積極創造條件,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文化產業之前一直不怎么受到市場關注,但是,接下來的一兩年,文化產業在政策的扶植下,必然會有長足的發展,因此文化產業列為未來兩年最看好的重點板塊之一。
水利板塊寄望中長期 2011年12月至明年1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經濟會議、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將為水利建設板塊注入強心劑。由于各種原因,我國水利投資歷史欠賬較大,目前水利相關設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短板,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對水利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加大中長期水利投資力度是非常確定的。另外,全國各地農村進入農閑時間,各地大量的水利工程也開始提速,這兩方面的積極因素都會引起市場關注。水利建設是一個值得中長期關注的板塊,自去年開始水利建設重新被政府提上議事日程,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較為明確的利好,對這一板塊的關注是可持續的。水利投資的十年規劃,平均到每年約有4000億元的規模,但體現到上市公司業績尚不確定。未來政策的重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今年由于政府在控制投資增速,一些地方主導的大型水利建設項目未有太多實質性動作,所以相關行業還沒有從今年的業績上看到明顯變化。但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相信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若明年宏觀調控出現調整,政府會更重視這一行業。(來源:http://www.trhgj.net http://www.zzt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