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1|
童大煥先生曾在微博里提到,他的一位同學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之后,終于打下了一片天,但是他的大客戶——某煙草企業要強行收購他的公司,否則中止合同,沒辦法只得從了,后來做了煙草公司的高管,心高氣傲的他根本不適應國企環境,最后一家人移民去了加拿大。中國寶貴的人才就這樣流失了。國企央企霸占了太多的資源,它們是合理、合法、名正言順的傍“官”做生意,民企中小企就悲哀了!國企受到過多照顧,但內部人員素質卻不見得多好,所以更讓一些人才受排擠或失望離開。
老吳,他曾經是一位房地產公司的老總,身價數千萬,雖然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但是他內心卻是一肚子委屈。他說,很多人都認為,政府部門是和開發商穿一條褲子的。實際上事實并非如此。每每為了一個項目需要和政府各部門協調時,其中的辛苦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在中國,企業家是不能安心只做事業的,可以管到你的“婆婆”實在太多了。尤其是有錢的企業,幾乎就是一塊肥肉,誰都想來拿點利益。每天的工作需要分出相當大的精力來對付來自監管部門的“騷擾”,整天就是無意義的吃喝玩樂拿。最后,老吳考慮再三決定移民。
不光是企業家,很多明星也移民海外,比如李連杰向媒體透露他入籍新加坡的原因:“我在美國住了很多年,后來在國內也住了幾年,之前還去過澳大利亞和瑞士,但最后落戶新加坡,只是想給孩子找一個學習的地方,一個他們能接受中英文文化教育的地方,一個我可以去做事又不用擔心他們的地方。”對很多普通人來說,房價可能是另一個移民的原因,在中國北京上海一間公寓的價格,可能在國外就能買一幢別墅。
改革開放以來,總共涌現了三次移民潮。第一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一般勞工為主;第二次是90年代以留學生為主,現在這次則是以新富階層和知識精英為主。為什么他們會想要移民?中國三十年來的高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暴富的人,隨著房產的瘋狂升值,個人資產也開始極度膨脹,可是在過去10年中,教育、居住、工作、創業環境卻始終落后,這就形成了需求上巨大的反差。經濟發展了,很多人有了錢,但他們發現周圍的生活工作環境卻遠遠跟不上經濟的發展,于是考慮再三最后決定移民海外,去享受更好的環境去了。身邊很多有才華的人有了財富后選擇了移民,移民后雖仍在國內創業,只是方式變了,更象外企在中國的做法,最直接的變化就是什么都租,從車、房、辦公家俱、電腦、甚至是很小的東西,能租的決不買、不建。
中國幾乎是目前世界上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雖然官方沒有給出一個準確的數據,但根據行業內的一些統計顯示,單是中國富商聚集地浙江,每年至少有1500人成功辦理移民,并以每年10%到20%的速度增長。在這個保守的數字背后,還有大量的人躍躍欲試,他們只是暫時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移民。這些人曾是這個大時代里的創業者,不過在這個時候,他們選擇了換一個身份生活。根據深入的調查,我們發現其實很多人跑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是非常不適應的,因為他的成功是在中國的環境里獲得的,他只是將在中國賺到的錢拿去國外花而已,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爭先恐后的想要離開祖國這片土地?
中國30年來的改革開放確實很成功,但是我們把太多寶貝的資源都配置到了對外服務的部門之上,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工廠,但在我看來這并不值得令人驕傲,“世界工廠”意味著我們在為全世界服務,那么誰來為我們服務呢?在中國有很多人感覺國人就是二等公民,我們把質量最好的產品都出口了,自己用的都是質量差的東西,地溝油、毒奶粉、毒饅頭,這些都是給自己人吃的。
但即使如此,大多數中國人還是認為中國未來有好的希望,我們必須要不斷的督促他去改進改良,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做。從不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但中國存在的問題我們也不否認,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一個一個去改,光抱怨或者羨慕別人是沒有用的。比如,中國借了那么多的外債給西方,為什么這點錢就不能用來給老百姓建設全民社保?如果中國每個老百姓都有社保醫保,那么中國人對國家的信心必然會增強。如果醫療資源教育資源不足,那么就加大投入力度,既然你有錢可以借給洋人,為什么就沒錢給自己人花?中國2010年的全國社保開支是9130.62億元人民幣,而中國目前所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是1.2萬億美元,合7.92萬億人民幣,這點錢正好是全國社保開支的8.67倍,換言之,中國目前借給美國人的錢可以給我們發足足9年的社保。所以這些問題都是可以一個個解決的,怕就怕中國喪失了自主性,一切都圍著出口轉,這樣的話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是一句空話。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4 15:43 , Processed in 0.03970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