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d7 N" P O0 a 08年,公司終于下定決心搞高端機型了。于是,俺相對作為老員工,參與了“人員選定會”。桌子對面,一排鬼子,一個一個問俺,你熟悉什么,搞過哪個機構,負責過什么部套,能獨立設計哪塊?哈哈,俺說熟悉機械原理。也不知道翻譯是如何翻的,反正對面都笑了。特別是那個“部長”,頭發長長的,人精瘦,帶付金邊眼鏡,看人兩眼就放光,笑起來特別可憎。最后,俺算是過了面試,被分給了藤本打下手。本來只要負責遞紙器設計這塊,可項目的進度總是會不按計劃,甘特圖搞得再漂亮也沒用,進度緩慢,人手不夠,于是俺又被派去支援飛達設計,然后又搞氣墊導紙,全自動換版,無噪音設計,最后甚至搞起了外觀罩殼。在這里順便吐槽下國內某大學,外觀設計屬于工業設計,本來是交由他們來做的。錢也付了,該配的電腦等軟硬件也都配了,還答應了學生實習,最后就搞了個犀牛渲染就完事了!我勒個去,害的我推到重來!關鍵是,錢還不給我!這件事,也直接導致了,后來一幫子人搶功勞,反而沒我什么事了(所有前期官方認可的協議上,寫的都是他們的名字!)。罷了,誰讓這機器是我們單位自己的呢,投入了幾千萬,豈能失敗?就當我做貢獻好了,不過這也說明了,俺的等級還不夠,需要時,那頭耕地的牛還要當下去。6 P3 z3 L& B) u- Z" }
# E$ C" f. K2 J- @0 s# J
' Z- Y7 O! @6 J: Z 不過,多做有多做的好處。整個項目下來,除了前期確定方案沒我什么事之外,一臺機器從前到后,基本都有參與。這同時也為之后的改進打下了基礎。做過項目,都知道,第一臺樣機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特別是印刷之后,什么套印不準,網點不好,輸紙老是停,齒輪打滑,收紙不齊、噪音等等,問題特別多。俺不是超人,當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是自己設計的部分,還是可以搞一搞! ' v$ P3 p5 j. [% K' q7 [, L* g" N) }
! C: l! a4 a, u) K Y8 K" w 遞紙手是俺設計的,總是在雙張時有異響,像有東西在敲擊凸輪一樣。俺一聽壞了,自己第一次搞的東西可千萬不能失敗!最為機器的“心臟”,它有問題將直接影響整機的性能,而且幾百萬的設備,俺可承擔不起。沒辦法,回去翻出模擬圖,一度一度檢查,看看到底哪里有異響。初看,沒問題啊。逼急了,重畫模擬圖。0起始在哪,凸輪0位是否正確,凸輪曲線是否設計有誤,交接時咬牙是否碰滾筒,雙張時遞紙手是否不能咬紙……逐點檢查。360一周期,畫了400個位置,人都吐了,最終發現,原來是結構問題。遞紙器部套,采用了3個凸輪機構,擺動一個,開牙兩個。而異響就出在開牙的一個凸輪上。為了解決雙張時咬牙不咬紙,原設計的開閉牙用兩個凸輪控制,其中一個凸輪需要在雙張時與滾球脫離,以免咬牙繼續咬紙。而滾球脫離的幅度還不夠大,導致凸輪轉到某一位置時,仍然會與滾球接觸,這導致了噪音。/ z9 H- n5 m) B
# J/ C2 Y% w: v) A) O8 V既然發現了問題,那就好解決了。由于是結構的問題,小改是不可能的了,于是重新設計,采用連桿代替凸輪,連夜出圖,交給鼻子確認,補投零件。此處有個設計上重要的考量:由于樣機是不可能再拆墻板、打孔換新連桿結構的了,為了適應現有的孔位,設計改進時就需要考慮,與現有墻板孔位兼容,并且考慮拆卸方便。于是,采用模塊化思路,設計專門接口,以適應原有凸輪結構和新的連桿結構。半個月之后,新的零件加工完畢,一番折騰過后,終于換了上去,開機運作,OK,沒問題,在不停機24小時之后,俺懸著的心才最終放了下來。后來機器又經歷了幾次改進,到了客戶那又有了新的問題。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有放紙凸輪改進,以及為適應復雜的紙張飛達頭吸嘴改進等。# d4 x" X2 |# K0 b4 c1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