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輝煌制造業曾經的象征,富士康近年日漸陷入窘迫的境地。
這里指的不是業績,畢竟他們去年營收4395.57億元,利潤剛剛突破200億,怎么看都還在蒸蒸日上的狀態。
然而,年復一年的“搶人”新聞,以及這幾年制造業越來越多的“招不到人”的新聞,不免使人懷疑,這種勢頭還能保持多久?
今年,鄭州富士康的“搶人”更加激進,把招聘隊伍拉到了高速路口去“堵截”,直接把人用大巴拉到廠區。
富士康官方招聘App“我要聘”也顯示,鄭州富士康開通“點對點”專車,為求職者提供免費接駁。
不僅如此,富士康今年還開出了重獎——
只要員工在職不少于90天,且有效出勤滿55天,就可以領到8000元獎金,他的推薦人也可以拿到500元獎金。
就在上個月底,鄭州富士康iDPBG事業群招聘獎金還是6500元。僅僅1個月過去,富士康就“漲薪”了30.77%。
網上普遍報道稱,富士康如此舉動,原因是iPhone銷量的再創新高。
一季度,iPhone全球出貨5640萬部,其市場份額大幅上升至18.3%。蘋果想要在接下來維持這個勢頭,作為iPhone最大組裝廠,鄭州富士康也有很大壓力。
然而,“重賞”之下是否能招來足夠的“勇夫”,依然是未知之數。
去年7月,iPhone 13發布之前,業內人士預計其首批產量將達到9000萬臺,同比大幅增長 20%。
為此,剛從暴雨洪災中恢復的鄭州富士康同樣開出了高價——創紀錄的9500元的“旺季激勵獎金”。
結果是,9月份和10月份,蘋果的iPhone 13產量比目標低了差不多20%,不得不把全年生產目標從最初的9500萬部,下調至8300-8500萬部,削減超1000萬部。
而這只是iPhone 13機型的情況,仍在上市的老iPhone機型,預期產量也下降了約25%。
制造業“荒”到什么程度? 花這么多錢,為什么還是招不到人?
這不是富士康一家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制造業問題的縮影。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去年5月報道,《2020年一線藍領用工荒情況調研報告》顯示,在2019年到2020年3月接受調查的3000多家企業中,近7成在短期內遇到了“用工荒”問題、13%會在春節前后遭遇用工荒,還有13%的企業常年存在用工短缺的問題。
今年2月份,人社部官網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
從這100個職業分布看,有43個屬于第六大類職業——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
自2019年第三季度該榜單發布以來,制造業類職業占比實際上一直都不低,常年在3成以上,到2021年更是徘徊在4成左右。 制造業大廠中,除了富士康缺人之外,比亞迪也推出了“抖音招人”奇招,崗位包括電工、鉗工、噴漆工等,返費獎金最高17000元;福耀玻璃廠招玻璃搬運工,年齡放寬到了45歲,小時工資19元,兩班倒,有飯補。
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一個不容忽視的大背景是,勞動力在減少。
長期以來,由于身處全球產業鏈下游,中國制造業幾乎是勞動力密集產業的代稱。
但是,自2000年開始,我國便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2.67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8.9%,預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5億。
與之對應的是,在2012年達到9.22億峰值后,我國15歲以上不滿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便進入了連續近10年不可逆轉的下跌周期,到2020年只剩8.8億。
而從比例來看,這個拐點更是早至2010年就已到來。
![]()
雖然從絕對數字來看,這只是幾千萬人的變化,不到總人口的1/10量級。
然而,在各領域環環相扣、牽一發動全身的現代工業社會,一個微小的變動,都可能經歷層層放大,最終導致總體社會資源投入的變化。
例如,當社會對老齡化產生強烈預期后,資本的“超前目光”促使其提前從其他產業抽離,投入養老等產業,自然會導致投向制造業領域的社會資源大幅縮水。
另一個原因在于,新興的“靈活就業”崗位,各方面都對年輕人有更強的吸引力。
今年早些時候,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提交了《關于政策支持鼓勵制造業吸納更多員工就業的建議》,被濃縮成一句“建議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引起了一番大范圍討論。
他在《建議》中明確將制造業招工困難,歸因于外賣、電商、網絡直播等領域的興起。
據央視財經報道,某外賣平臺給出的統計數據顯示,外賣騎手的上一份工作,最多的就是“去產能行業”的產業工人,占比達到31%。也就是說,每3個騎手中,就有1個是直接從工廠跳槽而來的。
而2020年開始的疫情,加速了制造業勞動力流失。張興海提供的數據顯示,2020年疫情的2個月內,外賣騎手暴增了58萬人。
相較之前,這58萬人“前產業工人”身份的比例上升到了40%。
對于這個現象,大部分相關報道都會提到,年輕人從事制造業的主觀意愿在下降,其中主要原因是待遇問題。
去年下半年,經濟日報曾以“制造業招工難、用工荒現象在部分地區凸顯”為話題,對中國制造業核心地區——長三角的“招工難、用工荒”問題進行了關注。
位于中國“制造業第一城”蘇州的一家外資制藥企業了解到,該企業操作工稅前月薪僅有4000元至4500元,扣除五險一金后,員工到手月薪僅為3000多元。
蘇州已經是二線城市的領頭羊,GDP排名全國第6。在這樣一座城市,月薪3000元是否能負擔基本的日常開支和房租,都很難說。
宏觀數據顯示,報道中提及的情況并非個例。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2020年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為61324元,換算成月平均工資僅為5110元。
還要考慮到,以企業為單位統計的平均工資,是包含了工資較高的技術類工種的。
如果只談我們印象中的“廠弟”“廠妹”,也就是需求量更大的普工,這個數據更加寒酸——月平均工資水平不足5000元,淡季時更是只有3000元左右的月工資。
這群人如果去送外賣,能賺到多少錢?
根據工人日報的調查,目前外賣送餐員、快遞員及網約車司機等職業的全職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為6400元左右,也就是說保底能夠提升1000元以上的收入。
之所以說是保底,那是因為如果去一二線城市,這個數字更高,可以達到8000-10000元。以前面蘇州藥企的薪酬待遇來看,員工轉行送外賣開滴滴,可以讓收入至少翻1番。
前面提到的富士康“高薪”,也只是剛剛趕上送外賣的水平。
這樣的情況下,流水線上招不到人,一點都不會讓人奇怪。
特斯拉為什么不“荒”? 不過,也不是所有流水線都招不到人。
今年開年,全國多個城市就開始緊鑼密鼓地謀劃“搶特斯拉”計劃。今年年初,特斯拉CEO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透露,今年年底將公布特斯拉下一座超級工廠的選址。
憑借上海超級工廠的巨大成功,以及完善而強大的配套產業鏈,大多觀點認為,這座超級工廠還是會落戶中國。
去年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交付整車高達48萬輛,這龐大的汽車產量帶動了整個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2021年臨港新片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2550億元,新能源汽車成為首個千億級產業。
目前據公開媒體報道,至少已經有廣州、珠海、武漢、沈陽、青島等城市參與到特斯拉下一座超級工廠的“爭奪”中。
不過,特斯拉最后似乎還是選擇了上海。特斯拉在5月1日寫給上海臨港特區的一封感謝信中透露,他們將在上海超級工廠附近建設一座新工廠以擴大產能。
對于這次擴建,特斯拉的預計是,新增4000名員工,產能提升到10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中心”。
特別的是,在媒體的報道中,無論是“新工廠”還是“擴建”,特斯拉似乎從來都沒遇到過用人荒。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特斯拉超級工廠本身就不太需要人。
從美國弗里蒙特超級工廠開始,特斯拉就強調以機器為中心和自動化。剛剛購入工廠的頭1年半,他們做的第1件事就是訓練了130多個生產機器人,能在沖壓、焊接、涂裝等車間同時執行多種不同的任務。
到了上海,特斯拉更是將自己對自動化的崇拜發揮得淋漓盡致。
據其介紹,上海超級工廠在原材料運輸、零部件生產、檢測等全過程均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沖壓、涂裝車間更是實現自動化率達到100%。
此外還有自主研發的生產制造控制系統(MOS)以及高可靠性的工業網絡覆蓋自動化生產線的各個角落,保證了整車及零部件生產品質。
2020年,特斯拉曾經發布一段上海超級工廠內部運作的視頻,不到50秒的鏡頭里展示了先進的生產線,以及生產線上數百臺大大小小的機械臂。
去年8月,網友@Ray4Tesla又在推特上發布了一段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Model Y實際生產過程的視頻。
從視頻中拍攝的鏡頭來看,這條 Model Y 的生產線在車架沖壓、零件運輸、整車吊裝等環節都沒有工人出現,全部通過沖壓機、吊裝機、機械臂等自動生成設備完成。
只在車輛生產流程的后期,才有工人在流水線上裝配內飾配件和完成最終調試。
一組數字或許能直觀地顯示自動化帶來的效果——大眾沃爾斯夫堡工廠占地6.5平方公里,員工6萬人,年汽車產量為100萬臺;特斯拉擴張后的超級工廠年產量同樣為百萬臺,而員工數量只有1.9萬人。
不過,并非所有制造業企業都能做到這一點。自動化工廠的最大問題在于,前期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大如富士康這樣的巨頭都不一定承受得起。
2019年,小米在北京亦莊興建的全自動“黑燈工廠”投入使用。所謂“黑燈工廠”,是可實現全廠生產管理過程、機械加工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的全程自動化無人黑燈生產。
為了這座工廠,小米投資了6個億,換來的是每年“百萬臺高端手機”的產能。
2021年蘋果iPhone的銷量約為2.39億部,河南富士康生產其中一半,也就是超過1億部,是小米工廠產能的100倍,顯然改造的成本至少也要幾十億乃至上百億。
當然,考慮到技術成熟、規模生產的帶來成本下降,未來這個投入將會大大減少,國內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進程也可能加速。
例如,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2年一臺工業機器人成本回收的時間約為5.2年,到2018年約下降至1.05年,工業機器人的經濟性臨界點已至,制造業機器換人大勢所趨。
![]()
中國制造的未來是智能制造,面對數字化、自動化浪潮,中國制造商積極擁抱制造業轉型,折射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廣闊前景。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中國企業帶動整個中國制造業加速轉型,也帶動中國邁向制造強國。
前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