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色石油”再昂貴,也沒能抵得過周期的循環往復;就像新能源汽車的大勢,此時也已經銳不可當。2 Z2 C& B% ?: N! q2 h- u1 x
0 x) ^1 q4 d# k4 i$ t# ^! _0 [+ y
怎么漲上去的,就如何跌下來。
) \4 C: c: M6 {" l1 [$ G9 y' n2 F" z5 Z ], D
汽車市場價格戰熱鬧,電池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鋰的市場行情,也隨之波動。顯而易見,兩者的關系,并非簡單的因果,而是貫穿了整個產業鏈條的相互影響。
' R. Q& y6 g& E( Z+ W$ o4 d' h8 Z5 w# V, K2 N
回顧過去,以碳酸鋰價格飆漲為由,不少車企哭天搶地,轉頭便將多余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今,碳酸鋰價格暴跌,疊加價格戰的大環境,新能源車企們又是否愿意重新把價格調回來?8 t& ~% z3 Y, f+ H" D1 c) n a
8 s& I6 |5 i! T1 `事實上,降本增效永遠是工業制造發展的關鍵,汽車行業尤為如此。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致使汽車產業非常依賴于規模經濟,特斯拉之所以能夠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一騎絕塵,依靠的也是規模化作用。5 x4 I+ g* F+ |, u6 b0 ?2 s
$ R7 P' m) L' H' a; C
簡單來說,規模越大,平攤的成本越低,所以特斯拉才有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降價空間。" S# \5 K; |6 N
1 m+ J* L% t" k- {. k* @# k: w/ s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蔚小理也好,小米、集度也罷,新造車勢力們,只要是未來發展的不錯,都需要經歷一次類似特斯拉降價的階段。然而不巧的是,當價格戰的號角吹響,一切都變得身不由己起來。
8 ~" P9 }; r3 B4 ?; b8 c5 O! r8 ^0 x# _; ]. h
平心而論,如今的棘手之處在于,消費者需求減弱,車企不降價就沒有市場份額,沒有市場份額就難以形成規模,沒有規模就很難平攤成本進行降價,而車企越不降價就越沒有市場。如此循環往復,情況只會越變越糟糕。0 M& t; \6 G1 ^
: i& P: P) O8 [, o! d2 g8 B" X而另一方面,作為動力電池核心原材料的碳酸鋰,成本價格一路走低,可以說是今年汽車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好消息。至少從造車成本上來講,碳酸鋰每下跌10萬/噸,每臺車就能節約3000元的成本。
4 ^: }0 \' `: ~: F: P; i! Y
3 I/ c: R( n( I那么問題來了,車企們真的甘心,順勢而為、降價放水嗎?: A Y# e$ b4 o" A0 _" G. i
! t, e0 \% v. b, d- V01' v- i% {' [8 `7 Q8 W6 e& u# |" n
# r1 X) j5 o/ r6 B4 t! i) w2 F周期與趨勢的碰撞
- ]" G, o3 d7 `& q1 N' [4 x( s5 g7 [( c" `, T
顯而易見,以碳酸鋰為首的動力電池原材料,正在進入下行周期;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歷程,也巧合地來到了關鍵節點。
8 B P$ Z7 P7 x5 B2 C
@' D; R! A- W兩者的碰撞,不僅僅會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造成影響,更將推動整個汽車行業格局發生變化。
- B `9 J$ o' j" C, \/ T
! f0 H- U, T! B. ]% v1 S人們印象中,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之外,恐怕只剩下蔚小理這樣的造車新勢力,才算得上新能源汽車品牌。% ~5 l: L3 N$ k m3 c
h# X( u! @8 X9 ]! o. g究其原因,在今年價格戰之前,汽車市場曾經有過一次營銷大戰,“500萬內最好的家用SUV”“50萬以內最好的SUV”等宣傳口號,層出不窮。借著去年聲勢浩大,蔚小理得以逐步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T1 s( Y% c9 I
0 y0 m; {- {' [: {2 ]3 a, [
然而隨著后疫情時代的來臨,消費者觀念開始發生巨大改變。與廣大消費者所期望的性價比不同,以蔚小理為首的新能源車企,反而依舊堅持著“高端”的標簽。
& r+ M- ]- ^) U ?/ E' i
0 g& L6 }, i% w9 p/ L" ~/ D如此一來,它們都去做高端,20萬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誰來主導?7 Y% u( r3 ~4 H3 d6 ]
0 {, S- b( F) N# c8 M3 u s$ }, m+ Z毫無疑問,這次碳酸鋰價格的斷崖式下跌,為傳統車企的轉型,帶來了契機。$ A* t+ p% D( n1 d, f/ E Z
# `- I1 Z/ Y" D$ a0 N" A
與傳統燃油車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是主要門檻,而動力電池的成本,在其中占比更大。隨著碳酸鋰價格下降,動力電池成本必然下滑,傳統車企就可以借此,進一步擺脫動力電池的枷鎖,著重在用戶廣為詬病的設計、體驗上發力。! p( n' H7 u" W7 S8 I
) R( I* n: C' ^# P, |) w" l& `而在中低端市場層面,盡管如何也繞不開比亞迪的影響,但20萬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包括混動車型、純電車型,依舊是一片藍海市場。恰巧,對于該價格區間的車型,人們的需求也是更為旺盛。
5 F' W @8 c/ z# E3 j3 o
; K+ A- E7 k5 s1 A& y- v! c油電同價不會是終點,隨著碳酸鋰的進一步下探,規模優勢的成本分攤下,電車會比油車更便宜。到了那時,傳統汽車品牌下的“新實力”,將會比無依無靠的“新勢力”,更具備優勢打價格戰。& W& S$ d Q t6 J
( J: E/ Q. C' X: u' O3 V; l12萬的C6告訴我們,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只有不合適的價格。拋開品牌形象的傷害不提,不少造車新勢力其實也只剩下降價一條路可以走,比如零跑、哪吒……- a8 {8 ]4 f {! G4 l
. i: O& J1 g5 j
放大到整個產業鏈,關于“新能源產業鏈的困境”,坊間最近流傳著這樣一段話:磷酸鐵在等鐵鋰廠給單,鐵鋰廠在等電池廠給單,電池廠在等車廠給單,車廠在降價等消費者買單,然而消費者都套在了新能源股票上。
: B/ C. n4 e2 W8 G
2 Q) R% X- l# m4 S" F如此荒誕的一幕,卻闡述了大部分的行業事實。毫不夸張地說,本次碳酸鋰價格暴跌,撬動的是整個汽車產業鏈,甚至可以說推動了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更進一步。; C( F* [$ g/ a0 ?5 Z$ ?
1 `; w8 a9 x/ J2 ?/ e" r7 Z8 P: i
那么,接下來呢?
. C# q! i' t L5 ~1 g' s. L% c' b& `/ A2 Z2 R% h5 w/ a0 u3 o# v
02 f$ q. j& m! T1 K
* V6 Y! f. k" }) k+ K( d- d' e1 p
油車與電車的轉折之戰
) k8 h$ C% N' H; O. _+ k8 m6 B4 y
& e' b6 A' h. a5 H- v9 H如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所言,鋰鹽有60萬元一噸的昨天,就可能有10萬元一噸的明天。# W* ~) q9 {3 O5 h
6 q" ~6 l$ j: N L) ~0 O5 D
隨著碳酸鋰價格的持續下跌,寧德時代的“鋰礦返利”計劃,想必已經沒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相對應的,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們,也不得不吃下昨日之因果,承受高收益之下的高風險。0 n8 C, y3 B$ }9 \4 [/ F
/ w, r& g# {2 {+ ~* H# K& v而那些囤積居奇、高位站崗的中小廠商,只能獨自面對破產的風險。% u1 Q5 n! ]* W" H3 O! O
$ f& @, w# f& g! a
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內某動力電池龍頭產能利用率嚴重下滑,開工率40%左右,而且前兩個月,排名前幾的電芯廠開工率都不高。連帶著更上游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供應商等,也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4 c5 ]3 D4 z9 `% _* a) e# G
+ w8 @9 l d" Q# e( E9 ^* b. n6 W請注意,如今的市場,已經不再是曾經的繁榮市場。2023年以來,俄烏戰爭、后疫情時代、美國加息、地緣政治等一系列負面因素接踵而至,動蕩不安的大環境下,使得整個汽車行業承壓甚重。7 B; F6 U5 F) E: Q0 I& B
% Q- M" l0 `. v$ j$ ^% r: f一方面,汽車行業需要承擔經濟復蘇的大任,保住增長;另一方面,剛剛走出疫情陰霾的消費者,緊縮了消費需求,油車也好,電車也罷,都面臨著需求量、訂單量減少的窘迫。
1 m1 {9 @- f/ i& \ s" p) M6 R1 j; a" x# E
此時,3月即將耗盡,以武漢雪鐵龍發起的燃油車補貼降價大戰,也將暫告一段落。之后的市場走向是愈發內卷,還是趨于冷靜,依舊無從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經此一戰,新能源汽車的份額會愈發向上。6 g- l1 l% v1 x& |
! |# J) P8 t. s2 d3 F6 Q乘聯會數據顯示,雖然2月的乘用車銷量有所回升,但自今年以來,不論是零售量還是批發量,均同比大幅下滑,高者下跌近19%。$ t' b4 } U) w3 x* J
) A( z/ r& b. K7 i \5 \5 [
而順著乘聯會數據進一步查看,大盤如此下跌趨勢下,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銷量,反而出現了逆勢飆升的情況。盡管其中比亞迪“居功甚偉”,卻也能看到市場發展趨勢。/ A; _; R, ]# \
x4 J% q# } A/ h: w. j$ K
無獨有偶,李想也發出了類似預測,聲稱到2025年,新能源的乘用車占比會達到70%以上。
& _3 `, G$ i# e; v2 w) A
9 k+ |( x, T. v2 h/ k) I9 y, q/ ^3 t, d* `
2 R% E2 m) Z! t+ B
關于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車型,坊間一直存在著頗多爭議,如:里程焦慮、充電焦慮、動力電池成本高……然而,大勢不可逆,時代正推動著整個汽車行業向前。
3 R( x1 q2 Z! `# N" L4 Z$ {
1 {" C) A+ b$ q v不難預見的是,接下來的日子里,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逐漸形成規模優勢,進而占據到足夠多的市場份額。! j$ G1 }1 ^" o& L
0 }7 n3 e# ?- T! N1 t# N! O
它們或許是奮斗在一線的造車新勢力,也可能是傳統品牌孵化出來的“新實力”,但絕對不是那些裝睡、對新能源熟視無睹的“頑固份子”。! h; R; H' A' \+ Z1 ], f* b
/ @6 q: n {1 Z2 [: @9 @事實上,碳酸鋰暴跌,給了新能源汽車正式進攻燃油車的底氣。盡管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在價格戰的困局之中,但也只有經歷幾番這種血與火、生存與死亡的歷練,才能熔煉出真材實料。
: m/ H/ B% }8 l. v" `- z* j
; `" v. a* S" i: \0 s+ Z) I! U既然舞臺已經搭好,那就靜待各大品牌的粉墨登場、大顯身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