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六獸2 h9 q8 e u) F, o+ @8 p# Y
- O! P! ]& T3 [
故宮博物院全景“五脊六獸”最初為建筑用語。用于中國傳統建筑屋頂脊飾,具有與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中國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屋頂規格最好的是廡殿頂。廡殿頂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即“五脊”,每條脊的兩端各有一只獸,統稱“五脊六獸”。也有認為,“六獸”指正脊端頭的吻獸、鴟吻背面的背獸、戧脊端頭的戧獸(也叫垂獸)、垂脊上的一排蹲獸(也叫跑獸、小跑)、仔角梁端頭的套獸、圍脊上的合角獸。紫禁城太和殿的“五脊六獸”是中國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5 Q7 ?3 ?% S+ @! ]) N
![]()
2 _' j* R3 Z# h" ]3 u* e0 t; [
, P8 Q" l" Y* i5 G9 k太和殿“五脊六獸”示意圖。 龔唯制圖太和殿的小跑太和殿屋頂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戧脊前的一排小跑。為了彰顯至高無上的地位,故宮太和殿有著絕無僅有的十只小跑。根據《欽定大清會典》記載,太和殿屋脊上的“騎鳳仙人”后面跟著“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等異獸。
3 @* g/ `) b$ t$ I3 g# @) E![]()
; Q9 y1 y+ s1 j, g3 p' S( L
5 v, U/ }3 e5 {& a1 X$ m% k太和殿的小跑。 龔唯 制圖騎鳳仙人(qi feng xian ren)騎鳳仙人是來蓋住瓦釘的“瓦釘帽”,防止瓦釘生銹。騎鳳仙人出現于明朝朱棣時期。宋代建筑的檐角處會裝飾嬪伽佛教傳說中的神鳥、人面鳥身,因為歌聲特別優美,又稱妙音鳥。到了明代,皇帝推崇道教,人面鳥身的嬪伽逐漸變成了騎著鳳鳥的道家仙人。) w2 K, t) W4 m" C9 \( L
* K d+ O0 o1 w
/ p) g& d5 N9 J) i+ m: e龍(long)仙人后面第一位是龍。龍可以攜水鎮火,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天子的化身,代表至高無上的尊貴。
. Z' D& D1 r0 l* f ; _) o! l5 P2 d
- k5 H0 |9 r8 L! k0 ~" c5 ?鳳(feng)第二位是鳳。雄為鳳,雌為凰,比喻尊貴、有圣德之人,是祥瑞的象征,也代表皇后。
" b2 l' E1 B3 b( L- S- q - Y* N6 T! F5 ?9 D* b, a* `' W& B* q
9 t$ v; A# ?; A獅(shi)子第三位是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作吼,群獸懾服,寓意勇猛威嚴。石獅子可以守護家宅的安寧。- W3 P4 Q( ]. M# F* `6 ]3 r5 \8 r
![]()
1 ~! R5 s" t' e- T k: D; Q
7 a$ X4 v1 G; P1 p- e海馬(hai ma)第四位是海馬。海馬也叫落龍子,象征忠勇吉祥。無論入海入淵,均可逢兇化吉。明清時期九品武官官服補子的圖案為海馬。
5 s% \* R$ Y/ F& |' l1 v* _7 n K9 Q![]()
7 R/ N4 Z9 O* \+ L: S, `; X, G5 O b! T. }% K0 i( e$ H% U1 h/ _
天馬(tian ma)第五位是天馬。天馬與海馬均為古代吉祥的化身,天馬還是尊貴的象征。漢代時稱西域的良馬為天馬,“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寓意日行千里,追風逐日,開拓疆土。
9 L* r V, J! a( f " x6 h2 A8 K B- {! o' U: [
/ x1 i4 E+ l. r; @8 z. h$ H& x/ U o
狎魚(xia yu)第六位是狎魚。龍頭魚身,也被稱為鰲魚。狎魚與下雨諧音,寓意興風作雨,滅火防災。
# J/ @: @- a/ z* @$ f, {& e0 a![]()
k; Y+ m8 m# M4 I: o6 ?; X
0 f) c4 r! W# g狻猊(suan ni)第七位是狻猊。狻猊形狀與獅子類似,喜歡靜,好坐及煙火。有人說狻猊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人認為它是龍的九子之一。據說可以食虎豹,降服百獸,護佑平安。
; J; G/ v+ g) W; t# |2 m! u![]()
9 t8 {. }" Y" F% |" L$ O5 l( `7 `6 d" n
獬豸(xie zhi)第八位是獬豸。獬豸與獅子類似,是司法公正的象征。據《異物志》記載:“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明代的風憲官、清代的御史官官服補子的圖案均為獬豸。' ^# \! K# v# C( T0 I
% E6 |! P" {1 A# U
& V& W& K9 m' m; X
斗牛(dou niu)第九位是斗牛。據說是一種虬龍。牛角龍身,四指為龍爪,可以鎮邪、護宅,常出現在明代三品官員的賜服(斗牛服)上。0 h& N' r! l# ]9 H2 U+ b0 J, q% q
![]()
, h/ {7 R, S" T/ z# a
* |" D9 f) z4 d行什(hang shi)第十位是行什。人身猴臉,很像雷公或者雷震子,傳說有防雷和消災免禍的功能。據《太和殿紀事》記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時,由于不再燒造頭樣瓦,使用的是二樣筒瓦(明代的琉璃瓦件共分為十樣,頭樣瓦最大,十樣瓦最小)。這樣如果還安裝九只走獸,就會造成后面位置出現空缺,于是加上一直行什。希望它可以保佑紫禁城免于雷火,因為僅明代紫禁城就曾遭受過14次以上的雷擊火災。5 p+ Y" o% r$ A* l6 g
![]()
6 D# c- ~% h; r5 p; s
- { @. ~7 X/ |2 h4 j4 ?; [, N$ ^小跑的等級明清兩代有明確規定,出去太和殿的“十全十美”外,其他建筑上的小跑都必須用奇數,數目根據建筑的等級增減,而且最多為九個。這一規定執行的模范自然是故宮了。保和殿、皇極殿為九個,太和門、齋宮、中和殿為七個,東西六宮、昭德門及景運門北側宮墻為五個。& f0 J; e) a0 d, V2 f( \2 i: A
![]()
+ G9 a0 o/ S& N" b# c ~( Q1 K, A- [ w5 I
保和殿西側的兩層脊獸,值得注意的是上層最后的小跑個頭偏小。段旭 圖
7 R2 M1 ^9 O$ X$ I# a: ?![]()
5 Q8 n3 n2 h! @7 x# B8 V9 c; S0 F( J3 p- i
齋宮東側頂。段旭 圖
% p2 X5 L* _ ^' d# j![]()
6 U; Y( z; {6 o% H) z- H: V
/ u J, i; c, e) h7 ^4 p約景運門北側宮墻處。段旭 圖太廟、孔廟顯然屬于級別比較高的建筑,其主體建筑均使用了九個小跑。歷代帝王廟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與太廟和孔廟合稱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但其政治地位明顯要比太廟和孔廟略低,因此主體建筑的小跑為七只。這一等級的還有北海公園(明清的帝苑)、鼓樓、普度寺(清朝初年攝政王多爾袞在北京的住所)。
# D; ]! b+ I) Q. y7 {( k3 C) v 8 D, k" B1 R# p4 p8 l
/ j$ d3 Y4 d2 z% q太廟祧殿西側頂 。段旭 圖太和殿的鴟吻在晉代之后的記載中,出現“鴟(chí)尾”一詞。中唐之后,“尾”字變成“吻”字,又稱鴟吻,吻獸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屋脊上的“避邪物”,守護家宅平安,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在太和殿正脊兩端各有一只鴟吻,既是防水構件同時也起裝飾作用,這對鴟吻堪稱目前國內古建中最大的一對。大型鴟吻都是由數量不等的琉璃構件拼接而成,這樣既便于燒制也容易施工。吻件按大小分為“二樣”至“九樣”不等,而太和殿正脊上的鴟吻是我國現存古建中最大的一對正吻,是由13件構件拼接而成,因此也稱“十三拼”。% y) O9 |; l! k$ r: b, g' G& z
5 X, ]& a3 C+ T6 _
7 ]. P" K" O& M
太和殿上的鴟吻在中國古代建筑屋頂脊飾中,各種各樣的動物形象或者人物形象,無論是在類型、外形構造,還是在顏色使用上,都與宗教設想中的庇護理念相關。脊獸,這種想象產物的構形與其內涵之間的內在關聯性才是中國古代建筑屋頂脊飾的文化價值原因所在。正如梁思成先生說過的,屋檐上的神獸“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圖文來源:UNESCO、《西洋鏡-五脊六獸》、視覺中國- W1 L$ E$ o3 _1 D6 |' b6 g
/ X! J: z8 `6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