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滾刀魚 于 2015-9-1 10:22 編輯 8 u; U8 b/ G- _0 ~9 {8 w
% P- w7 v0 c' n; n- D學機械你得“悟”0 G m7 j* f( p% S& p
}3 p6 r7 B5 t1 }0 e, |9 t5 B7 N2 K
所謂悟,有開悟、頓悟、參悟、領悟、大徹大悟、恍然大悟,聽著都挺玄乎的,但是為什么比較難學的東西都要“悟”?那是因為師傅自己很難講清楚的時候,才告訴你:徒弟,這個你得自己去“悟”了!學機械的一直講要積攢經驗,至于為什么要積攢經驗,因為很多知識書本上沒有講清楚,需要你在實際工作中去了解,去熟悉,去學習,去積累才形成自己的經驗,當有一天,你自己混成了老師傅,你徒弟問:這個機構為什么這么做呀?什么原理呀?你如果不清楚原理,只知道那么做是合理的時候,自稱師傅的你只能告訴徒弟:這是經驗。更玄乎的師傅會說:徒弟!你自己慢慢悟吧。
$ n% U$ B& x! `7 E# @+ d( t+ x
2 s6 N; j- `- x- x+ ] 比如設計一個簡單的皮帶運輸機,這對于很多設計師來講比較簡單了吧?但是皮帶運輸機運行起來,有些跑偏了,你開始痛苦了,開始不斷的求助,有人開始罵你:你這個飯桶,這么簡單的機構搞不定,也有人回復:輥子兩側加擋片,你試了一試,剛開始還行,還真有點效果。; k; a4 n' l ~$ x1 z
0 D0 S+ y5 U2 A9 i* a: e& a5 b8 X 但是運行時間時間長了,還是跑偏,于是你開始更痛苦了,又開始不斷的求助,又有人開始罵你:你這個笨蛋,這么簡單的機構都跑偏。也有人回復:把輥子車成錐形。你有了第一次的教訓,你開始學會了懷疑,于是你想起了手冊,對啊!翻閱手冊啊!手冊就是最好的老師呀!于是你開始學習翻手冊,手冊上的關于解決皮帶運輸機的跑偏問題還真有好幾種,其中的一種解決方式和第二次求助中那位網友回復的差不多,手冊上還畫了一個圖,把皮帶輥車成中間高,兩邊低的圓弧錐形結構,并且還有相近的推薦尺寸,手冊只告訴你,這樣的結構是可以防止皮帶跑偏的,至于是什么原理,手冊上并沒有告訴你。
$ t5 k8 a* y% x8 l+ M1 v \5 u
6 Y4 f3 S$ F8 N8 _! A: I* ? 有點追求的機械工程師可能會研究一下為什么這樣可以糾偏,認真的悟一悟也許會知道其中的原理,當別人問你什么原理的時候,你可以從皮帶的運行速度、輥子與皮帶接觸處的相對速度,以及皮帶與輥子的相對滑動速度講起,再講述一下,當皮帶跑偏時,皮帶偏向邊的相對滑動速度增大,又因相對滑動與皮帶和輥子的摩擦力方向相反,則輥子給皮帶的反力也大于未跑偏邊,使得皮帶的跑偏得以糾正。顯然你是一個有追求的工程師,當然這種理解也可能是錯的,因為真理是相對的,而且真理不止一個,如果是錯的您就當看笑話,如果是對的您就當個小知識了解一下。8 x8 h3 C' j" B
: o Z) |) s0 V( V 而沒一點追求的機械工程師可能就照手冊的結構做就可以了,而且確實管用,也能解決實際問題,但是當別人問你這是什么原理的時候,你可以神秘的告訴他:哈哈!孩子!好好學吧,這是經驗,哈哈!3 |! B3 b- U5 G. A' ^
3 l$ }" V0 J# H4 Q6 H
此處要賦打油詩一首:哈哈!
3 j! c- s5 g7 r* M D
- c5 S9 [( [/ M6 ?# r老貓教老虎,
& s8 o+ r- n1 Z( }; a不教爬大樹。& g+ G1 @( F$ A5 G& B
留點徒弟悟,# u3 f6 k9 ~$ `4 H5 o% K
不然死師傅。+ C! {4 V) A8 E( o# p: J! F" _0 T A. G
7 P6 `- I+ G! W3 B 現在的機器設備中經常用到同步齒形帶傳動結構,有各種優點,也被廣泛使用。而機械設計這本教材里卻沒有與時俱進,關于同步齒形帶傳動的講解就幾句話一筆帶過,設計者在設計此結構時,基于教材的學習,對此種結構的了解,無非是在理論上此種結構沒有相對滑動,能夠保證嚴格的傳動比,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此種傳動結構真的能夠沒有相對滑動嗎?如果有誤差,那么教材關于同步齒形帶傳動的精度能達到多少?速度的平穩性和重復定位精度的誤差是多少?是沒有介紹的,為什么呢?難道是無法測量的?還是沒有一定的標準?
" i7 J. u3 T; N/ [' ]/ S- k9 x/ Z. f
有點追求的設計者在工作中得從多方面來了解同步齒形帶傳動,甚至得設計一個結構來測試誤差數據,事實證明同步齒形帶傳動也不是能夠保證嚴格的傳動比的,也是有重復定位精度誤差的,普通級別的齒形帶傳動甚至談不上精密,相同型號的國產齒形帶和進口齒形帶的重復定位精度還是有差距的,即使你查相關資料,估計你還是了解不到同步齒形帶的重復定位精度的數值是多少?為什么呀?隨機性比較強,造成誤差原因多,有同步帶輪的加工精度,同步帶的生產廠家制造水平不同,樣本上同步帶的尺寸標注只有名義尺寸,至于重復定位精度到底是多少,你只能親自測了才知道,至于大概的精度值是多少?0 f q8 W& v( O5 t& P( D
$ Z7 m- U1 l7 x' E9 [8 @; C/ W 前人的測試經驗數據總結(本人未親測,也是道聽途說):國外品牌的質量好的同步帶大概能達到正負0.2mm左右,質量差的就不說了,如果需要精度比較高,可加反饋檢測矯正機構,如果你比較感興趣,喜歡刨根問底的話,你可以問問:為什么會存在這個誤差?機械設計的教材為什么說此種結構能夠保證嚴格的傳動比?而實際上卻不是這樣?* h, \+ y7 b" X5 m6 j! U4 |
! n+ o) V. y* L, i5 P% A( g" K+ @ 如果你的師傅神秘的告訴你:徒弟!這是經驗。那你就被騙了,這不是經驗,這是需要你去學習的知識,是教材里沒有寫清楚的知識。如果老師傅很明確的告訴你:第一同步帶輪齒與同步帶齒之間存在側隙,第二同步帶是一種柔性傳動系統,帶齒的剛度相對較大,帶齒之間的帶基部分繞帶輪齒頂部分產生柔性撓曲變形,而帶齒部分產生多邊形效應,由于多邊形效應引起了帶長的變化,影響了傳動精度。這樣的師傅也許就是有追求的那一位,也是你這個徒弟學習的榜樣。當然這么理解也有可能是錯的,因為真理是有條件的,是相對的,而且真理不止一個。
4 D* ]2 T6 Q4 p% V- k5 K. \
2 C: b' g$ v' a* o" i 哈哈!其實誰都沒錯,都是教材的錯,都是手冊的錯,寫教材的時候,稍微多寫幾句,就把原理講通了,大家把原理都弄清楚了,弄明白了,誰還用經驗來騙人?但是為什么教材不寫呢?你弄不明白,我也更不明白,我想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學者們想讓你自己去慢慢"悟",讓你自己慢慢的去了解,把什么都告訴你了,把什么都教給你了,那還要經驗何用?7 i0 U7 t% Z: y# k+ n; }/ _
5 E/ `8 i9 t1 ~, Q/ G+ l& d& { 這里面舉了兩小例子,也許合理,也許不合理,合理與不合理,都無關緊要,僅僅希望搞設計的你不要停留在應用,不要停止對原理的追求,不求高達上,但求原理通。
) Q' [# m9 ?+ i5 D$ h
; r) H. `4 a3 j- f! D此處又要賦打油詩一首:哈哈哈!- M2 L1 @( e4 R# l6 W! a6 x
$ ^/ p% H% ~4 N4 g$ m
設計止于用,
! V# d/ ~! c4 C, e4 l原理屁不通。) T" n2 ?) d. W* F0 L3 l7 E! `
雖有經驗勇,; Y& ~+ Z0 E( S# A- k( ?3 q, @
不過是飯桶。% ^) S9 J5 c( t3 q d+ f
# [. [8 f. t6 {哈哈哈哈!
) `4 x- g1 _+ f' I* K: i; m7 _4 ?- |
不好意思!俺也是飯桶一枚。1 l, p& Y1 ]* _7 h. g
& q7 v4 I$ Z$ U, Z6 V+ o
哈哈哈哈!
9 n& u. |# l. C |: {) i0 G5 g( Q4 S& |+ J
- H! ~: U- E; A, L5 ]! B2 N+ G% K. i5 R0 k4 G" @- w a1 \: Q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本帖被以下淘專輯推薦:
- · 精彩資料|主題: 153, 訂閱: 46
- · 采用|主題: 929, 訂閱: 40
- · 經驗知識|主題: 41, 訂閱: 9
- · 機械設計|主題: 14, 訂閱: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