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的:
安慶內軍械所
1861年,曾 國藩在安慶創設的制造近代武 器的軍事工業,也是洋務派創辦的仿制西式武 器的第一個軍 事工業。主要制造子 彈、火 藥、炸 炮等。“內”,表示這個軍械所屬于安慶軍內的設置。1864年,清 軍攻陷南京后,該廠由安慶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機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總局
又稱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 鴻章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廟,經過不斷擴充成為清政 府最大的軍事工業。該廠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制造槍 炮 彈 藥外,也制造機器和修造輪船。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稱“江南船塢”,兵工廠部分人稱制造局。后分別改稱“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廠”。
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 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式造船廠。1866年由左 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聘用外國人擔任技師。主要由鐵場、船場和學堂三部分組成,1884年馬 尾海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后雖經恢復但大不如前,辛 亥革命后,改稱海軍造船所。
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 之洞籌劃在廣州建立煉鐵廠,同年他調任湖廣總督,籌辦的煉鐵廠也隨遷漢陽,1890年在大別山下動工興建,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完工,共有六個大廠,四個小廠,煉鐵爐兩座。1894年投產,開始均為官辦,從籌辦起至1895年,共用經費五百八十余萬兩。中日甲午戰爭后,清 政府因無力籌措經費,于1896年改為“官督商辦”。辛 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三千人,每年出鋼七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 府遷往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后收歸人民所有。
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設立的輪船航運企業。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 鴻章招商籌辦。1873年1月成立。總局設上海,分局設煙臺、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以及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緒十一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年(宣統元年)歸郵傳部管轄。1912年改為商辦,更名商辦招商局輪船公司,后又改稱商辦招商輪船有限公司。1932年國 民黨政府收歸國營,更名國營招商局,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期間,總局先遷香港,后移重慶。戰后遷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萬余噸。1948年成立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沿舊稱。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同文館
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人從事翻譯工作,但正式設立外語學校卻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同文館。在清政府與外國訂立《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竟連一個懂得外文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任憑侵略者的蒙騙。1861年奕欣奏請設立外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準成立“京師同文館”。學員學習漢文外,主要學習外文。聘有外籍教師英國人包爾騰,法國人司默靈、畢利干,俄人柏林,美國人丁韙良、傅蘭雅、海靈敦等先后任教。丁韙良從1869年任總教習,總管教務達30年。總稅務司赫德兼任監察官,實際控制了經費和人事大權。同文館完全按正規學校來辦,陸續開設英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和東文(日文)館。只招收13、14歲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歲的滿漢學員,也招收不限年齡的滿漢學員。學習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為兩種: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8年;一是年齡稍大、僅借中文譯本學習天文、化學、測地等科的學生,學制5年。1867年時增設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學生最多時達120人。畢業生大多任清政府譯員、外交官員和其他洋務機構官員。設有印刷所,翻譯印《萬國公法》及數理化和文史等方面書籍。1902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
李鴻章:
曾國藩:
張之洞:
左宗棠: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4 04:31 , Processed in 0.05001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