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徐 于 2010-12-28 00:50 編輯 6 B, _- r, I. s/ ^( Q
2010dengkai 發(fā)表于 2010-12-27 22:16 , u( D4 a4 o5 v) l# j3 b; u
前面的貼子我都看了,感覺大家都在追飛,這是中國人的一個通病,看到什么好就追什么,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巴非 ... : K3 d8 l" ?1 `$ [) \
4 i8 Y# \% u" d- G" R- y+ G8 E你說做技術,這個我同意,術業(yè)有專攻,但我們的國家是否有這樣的土壤?有次和個臺灣做了幾十年機電設計的哥們兒聊天,問到了研究院所的功能,壇子里的好多兄弟都是從臺資廠里磨練過的,應該知道臺灣工研院對臺灣經濟的巨大貢獻,做為一家非贏利性科研院所,官辦民營,強大的組織功能與高度的服務意識,使其成為推動臺灣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不但面對大型企業(yè),尤其對高新技術的中小企業(yè)有更好的針對性,我們看看人家有什么能力:1.實驗工廠及整廠技術轉移;2.研發(fā)產業(yè)聯(lián)盟;3.源源不斷的人才輸出;這些都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謂的技術研發(fā)機構有想法和有能力作到的,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欠缺契約的土壤,企業(yè)可以拿了技術轉頭不認帳,科研單位的技術可以賣了東家賣西家,科研單位的技術理論上能實現(xiàn),實際上一生產就出諸多問題,企業(yè)花了大半身價買來的東西,可能還比不上土法搞出來的東西好賣,你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純粹的技術轉化,如何活下去,如何活的滋潤,我想那些拿著年年拿著國家撥款的科研院所都還沒有成熟的辦法吧。1 Q F3 }, Q; p" i
所以我說,首先要能活,能把資源串聯(lián)起來,然后再談如何做別人做不了的事情比較穩(wěn)妥,就算是技術轉化,你得知道,什么人有蛋糕,而什么人又想要蛋糕。! n! N& V' B& Z) G& m* |7 A
! L. c: O1 G; k l& Y4 B9 |
我來舉個例子,把事情串一串,你看是不是這么個流程:! E6 K1 S- N* d: q1 j. J& z
社區(qū)核選一批優(yōu)質供應商,先是標準按合理利潤率,指定內部價格,那么面對眾多客戶,一定會出現(xiàn)質量和產量方面的要求,質量方面能自己解決的就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由社區(qū)出面尋找相關技術,或者收取技術費,或者在一定時期內收取固定利潤分成,OK,事情圓滿解決,企業(yè)壯大了,社區(qū)也有了新的動力;產量方面,主要是設備改造和購買新設備,那么,社區(qū)里另一批設備提供商就有活干了,社區(qū)出面招標或者直接組織相關人員改造,或者直接收錢,或者增加利息,同意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返還,只要站在雙方的角度上都考慮一些,總能找到中間值的;這只是舉個簡單的例子,而這個事情循環(huán)滾動之后,當搞機械的人都知道在這里可以找到質量最好,價格最低的東西,試問,有什么理由擔心它會發(fā)展不起來哪?社區(qū)以后能做到的事情遠比這個東西龐大的多,所以我說這是個偉大的事情,但偉大的事情往往是從最平凡的地方萌發(fā)的,比爾蓋茨當年也不過是靠挖BUG積累的經驗和眼界,一步步做成了他想做的事情。! H; |& g, f5 Q( B+ U# p/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