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h, M+ v3 P# `' i+ c+ y& Z; @) C* `9 F: Q ~( q8 A9 N4 Q
+ n7 Z4 g2 t1 g l! u i表面粗糙度涉及到很多參數,意義也不近相同,現在大部分生產廠家測量時采用的都是針描法,測量設備廠商也有許多家,像Mahr,Hommel,三豐,東京精密等等。設備類型有專用的粗糙度測量機,還有粗糙度和輪廓測量一體機,前者價錢較低(十來萬二十來萬吧),一般的小廠家或者大批量生產的廠家用的較多,粗糙度和輪廓一體機價錢較高(上百萬吧),像財大氣粗的主機廠或者多樣化測量需求較大的廠家會采購。9 P2 Q$ L( E {) F0 u3 F/ B
! }2 P+ a9 J5 g t; \# g5 I
+ x% W2 a/ T; N4 p! ]# v2 ~$ V最近檢測遇到一個問題,供應商的零件在自己家檢測Rz值和在我們這檢測Rz值差距較大(大概能差0.5個微米),由于零件表面質量要求較高,公差較嚴格,所以如此大的差距讓人無法接受。供應商用的就是專門測量粗糙度的機器,像測力和一些評價標準之類的都是內置的,不能修改。我們用的是粗糙度和輪廓測量一體機,這種機器柔性較大參數設置也較靈活,我們目前測量用的一些參數供應商的機器里是找不到的。 ) b% h' u b. g" g
最近一直研究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的Rz值測量不統一,在取樣長度、評定長度、濾波方式、執行標準、測針針尖都基本一致的情況下,發現測力和測速會對其有一定影響。* X3 ^. c& L8 w6 Z3 D
* ^+ `5 a; }3 K6 k7 v7 q
測力和測速。供應商的粗糙度測量機測力不可調(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這種類型的機器都是廠家設置好的),甚至評價標準、濾波方式也是內置好的不能選擇。粗糙度和輪廓一體機的測力范圍可調(零點幾mN至幾十mN)。測針校準時會設置測力和測量速度(隨測針一起的有一個文件,上面規定了測力和測量速度),所以測量時也就用這個默認的測力和速度。現在問題來了,比如說這根針規定了測力是1mN,速度是0.5mm/s,那使用這根針測量工件時是不是就該使用這個配置?如果把測力改了或者速度改了,測出來的結果是不是應該是不對的呢?理論上工件的真值只有一個,那不同的測量力和速度導致的不同結果怎么解釋?也就是說某些測力和測速下的結果是有問題的,由于震動或者其他因素造成了測量值的失真。那規定測力和測速下的測量結果到底是不是真值呢?
- t8 M) i: `, ?$ {重復性。正常情況下,工件表面同一位置的Rz值,在同樣的狀態下重復測量,結果不應該偏離很大(如果在5%以內認為是合理的),但現在發現重復測量時結果偏差很大,很容易就超過了0.2微米甚至更大,這種現象應該表明結果失真了吧,但是測力和測速都是測針標定時的規定值。現在把把測速降低,重復測量工件3次,結果的偏差沒那么大了,重復性變得正常了,如果不改變測速把測力加大,測量結果也比較穩定。那是不是可以說用規定的測力和測速測量,系統并不穩定,機器的硬件系統出了問題?如果機器沒有出問題,那就可能是設計的規定值不合理?反正測量同一位置的Rz值沒有重復性是不合理的,重復測量能得到的比較一致的那個結果,才是工件的真值?
' H1 D. X# I( ]' Z到底是設備壞了,還是機器設計的問題影響了測量結果的失真?工件的真值到底該是多少?繼續測試研究吧。
! z' `0 u. x- P+ N( _)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