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傳感器,他們計劃將其部署在一個全球監測系統中,以便更好地觀察全球海洋發生的變化。
6 j2 B9 a& B) j( V5 Y7 j6 [7 k9 a + o0 }3 U, P/ o' v
德國亥姆霍茲市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Karen Wiltshire表示:“在某些方面,我們對于海洋的了解還不如對火星的了解多,盡管前者支配著從區域氣候到經濟的一切事物。”4 u" \# K$ Q. K2 d$ Q
1 O: y i) l( B: _3 T作為全球海洋觀測伙伴關系(POGO)主席,1月25日,Wiltshire在于日本東京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測方案。之后POGO將召開年會,屆時將有全球40家海洋機構參會。其目標是在2030年建成一套新的全球海洋監測系統。
. A, V7 y$ h! S. ]1 H3 }
: ]. k* x" m, }6 V自1999年成立以來,POGO已經協調了約2萬個自動探測器——被稱為Argo浮標——的全球部署,該浮標能夠收集溫度、鹽度和流速數據。其中的10%還攜帶了氧傳感器。1 k! i& W6 l# R- I! w4 D
! j- ~8 m1 C7 ]
這些探測器隨著水層在2000米的深度范圍內起起落落,并且在處于水面時通過上行鏈路傳輸數據。公眾在24小時之內便能夠獲得相關數據。該探測器大約能夠使用兩年,目前有4000個探測器依然很活躍。' o8 a. d/ \* [2 y
+ b4 P& H: {( M* o2 [9 ?2 w" k H研究人員表示,盡管Argo已然改變了海洋觀測,但他們有迫切的需求獲得更多且更好的數據。
2 d4 W+ o7 p9 l/ B4 @3 v: V . R( c8 D" H) q/ U- ], X
英國國家海洋中心執行董事Ed Hill表示:“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已經變得停滯不前;在這種速度下是實現不了想要的進展的。”他強調,除了添加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容量之外,科學家還需要監測深度大于2000米的海洋中的碳儲存以及可能的溫度升高情況。
5 t( D( g7 V" M* [/ r. N
% W* U7 i4 H3 c8 ~9 V東京市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機構研究執行主任Yoshihisa Shirayama表示:“例如,測量葉綠素會向你提供有多少生物活性正在發生的信息,并最終了解海洋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更多信息。”0 Z {, f$ _6 P% s( l# [0 k! T
/ c7 ^0 u, ^1 T% E6 Q5 O
為了收集這些信息,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傳感器以測量海水中的碳含量、酸度、營養物質濃度,例如硝酸鹽和磷,甚至收集基因組數據。6 `2 Y9 f$ H9 A# m( w/ \
: f) z2 H4 T4 z* w( \' A. q新一代的傳感器可以適用于多種平臺,包括沿海系泊設備、當前的浮標、海底網絡電纜、石油鉆機和船舶。光學傳感器可以安裝在船舶上,例如能夠確定海水顏色,從而反映處于食物鏈底部的微藻活性;而檢查彩色衛星的觀測結果,則能夠支持在一個特定海洋區域發生了什么的推斷。1 N. c. `, x! P' O% U5 x
$ u7 f8 Z( b2 t, N
Wiltshire說:“你用一個小裝置測量的距離越遠,你需要校準衛星數據的信息就越多。”
8 R/ c. s& f! f; A# ?# q& t: y
! T" L/ `( c4 [其中一些傳感器已經在運行并正在逐步投入使用。其他一些傳感器,例如酸度傳感器如今還只是在實驗室中進行操作。“利用這些技術,科學家不必再采集一桶桶的海水。”Hill說。
0 U* ~/ W) S) a* S- E: i* ` 4 o% q2 M/ K7 R" ?
“我們的目標不只是現實,它是必需的。”Wiltshire說,“這對于我們這顆行星是絕對必要的。”
. N2 H& z( S% w' d
* H) A% K7 {) h2 yArgo計劃又稱“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是由美國等國家的大氣、海洋科學家于1998年推出的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構想用3年至4年時間(2000年至2003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個衛星跟蹤浮標,總計為3000個,組成一個龐大的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旨在快速、準確、大范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以提高氣候預報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災害給人類造成的威脅,被譽為“海洋觀測手段的一場革命”。
# o1 F% B6 }! i+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