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0221120 于 2018-1-31 09:08 編輯
原創內容 謝絕轉載
從中國對知識產權的審查制度上來歸類的話,可以把軟件著作權,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專利歸為備案制;發明專利歸為審查制。今天我就來聊一聊這部分內容。
所謂備案制就是企業或者個人提出申請,專利局或者版權中心只對申請文件進行形式審查和初步審查。所謂的形式審查就是對申請資料的完整性,表述的規范性進行審查?,F在,當申請人采用線電子申請或者CPC客戶端申請,這個形式審查已經由電腦完成了,所以基本上只要能順利提交就能受理,如果提交不了,就說明形式審查沒有通過。所謂初步審查時對申請內容的概念性審查,比如專利必須有積極意義,如果是恐怖圖片肯定不會批,如果是永動機方案也肯定不會登記。
所謂審查制,就是當發明專利通過初審以后,申請人需要提交實質審查請求書,并需要繳納實質審查費,然后專利局的審查員會對他們掌握的全世界范圍的文獻材料進行查閱和對比,至于他們如何做的我不清楚,但我知道他們查的還是相當全的。記得樓主第一個發明專利在實質審查的時候,審查員把日本的一個只有一點點關聯的資料都找出來,然后讓我答辯有何不同。尤其是隨著近些年來文獻資料的數字化,共享話的程度越來越高,智能查閱軟件功能越來越強大,我認為專利的審查難度越來越低了,以后發明專利的審查時間以后應該會越來越短。
由于發明專利采用的是審查制度,在審查之前需要三到六個月時間,實質審查至少半年時間,實質審查通過之后還要公示,公示期過后才會發證,因此,發明專利一般最短是一年多一點拿到證書,通常要兩年才能拿到證書,有長的三年多才拿到。相比之下其他就快很多,比如軟件著作權一般是三個月能拿到證書,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基本上是六個月左右拿到證書,最長一般不會超過一年。
講完了審查制度,我們八卦一點題外話。樓主幾年前閑的無聊的時候統計過中國的專利申請特點(幾年前的數據,現在未必依舊如此): 1 大部分專利都是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申請的;
2 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數量遠超發明專利;
3 有很多發明專利根本沒有進入實質審查;
4 進入實質審查的專利只有不到10%的授權率。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樓主分析是因為很多專利都是為了成果,為了政績,為了數字湊上去的。誰最在意這些成果,政績和數字呢?這好像已經回答了第一個問題。既然是為了湊數字,那當然挑容易拿到授權的嘛,容易拿到授權的里面外觀顯然上不了臺階,所以這就回答了第二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發明專利的審查周期長,用申請號當成果在很多地方都是允許的,當然了,理論上也的確應該允許。因為假設人家一個研究生,讀到第二年出了成果,申請了專利,你不能因為專利沒有授權就不讓人家第三年畢業嘛。但是當這個空子被利用的情況下,出現第三條的狀況也就不足為奇了。有這么些被湊數上去的專利申請,發明專利授權率低也就有情可原了。
但不得不說,專利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都是扭曲的。這話題太敏感,咱不說了。
所有我現在有個習慣,當我看到一些企業或機構的專利墻的時候,我有時候會呵呵,因為一大段的實用新型(這里要說明一下,好的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沒有任何區別)。當我看到一個專利申請號的時候,我也不會太重視,因為畢竟我無法判斷這個是在那90%里面還是在那10%里面。
原創內容 謝絕轉載
|